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近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彝路同声”推普兴乡实践团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海棠镇开展推普活动,通过“政策领航、教育深耕、社会共鸣、文化浸润、科技赋新”等行动,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团精准绘制活动方案,将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岗前培训,与海棠镇政府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构建长效协作机制;深入3个行政村完成42场田间访谈、210份问卷调查,形成1份调研报告。
海棠村活动室里,团队设计制作了推普文创团扇、包含17个非遗项目的“语韵传遗粹”口袋书、27节普通话云端课程、融合非遗传承和青少年“三防”主题的双语课堂等,共同构成“儿童推普梦想包”,助力40余名彝族学龄儿童成为“推普小使者”。
在茶马古道遗址,实践团与彝族儿童共唱推普版《大山》;“推普小集市”设置汉字闯关、漆扇制作等4个闯关区,吸引200余人次参与;“推普纳凉晚会”的普通话情景剧、经典诵读、推普知识趣味竞答等展示,让普通话成为激活乡土文化、连接村民情感、展现乡村自信的亮丽纽带。
据介绍,本次活动通过共建实践基地、促进文化交融、入户技能培训、搭建数字平台等举措,创新探索并形成了“需求识别-资源供给-成效转化”工作机制与“推普+技能+文化”特色实践模式。此举有效加大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进程,引导青年学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蚂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